第1684章 果然,跨国合作是必然结果 (1 / 2)
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我们75年立项了两个项目。
一个是“331工程”。成果是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配套的地面系统。
另一个是“701工程”的子项目。基于69年远程地地导弹改型而来的风暴一号火箭,实现一箭三星。
后者技术难度相对较低,且衍生技术重大(分导式多弹头技术)。所以,优先级高于“331”工程。
但是,去年我们在大戈壁上,一不留神捡到了好~多~三级运载火箭和通讯卫星相关的技术资料。
基于那些资料,还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已知的电化学特性,“331工程”提速了。
不但对同步轨道通讯卫星,进行了完善和大升级。运载火箭方面也接连突破,正在准备开始一子级和二子级联合试车。
孙院长需要协调各单位的工作进度,很忙……现在又要启动霍尔推进器和激光设备两个项目,更忙了。
匆匆回了趟京城,又匆匆飞去长春,待了两天又飞兰州……
曲某人也很忙。
先在伦敦的皇家工程院,开了两天技术可行性论证与研讨会。跟一帮相关领域的老头子一起,将卫星及卫星链路分成了五大项和七十余个子项。
并着重讨论了在两颗同步轨道卫星的基础上,加入一枚低轨卫星,配以地面伪基站的辅助,进行卫星定位验证的可行性。
没错,宋大使听到的内容中,不包括提供动态变量的低轨卫星。
而且,这个项目只是在数字通讯卫星的基础上,附带的一个验证项目,并没有打算真正的实现卫星定位。
毕竟,那玩意一套下来,至少需要两个轨道十二颗低轨卫星才能实现。想要高精度全天候定位,至少需要四个轨道二十四颗卫星。
某人兜里虽然有了一点小钱钱,但搞下来花费太高了,也不是他个人能够推动的项目。
能顺带着搞个技术验证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不出预料,连续两天的讨论会下来,七十余个子项目中有十三个,短时间内没有落地的可能,另有十一个需要时间。
好吧,不过是夕阳帝国要面子的说辞罢了。狗屁的“短时间内”,就是不具备工程学和材料学相关的技术实力。
咋整?
某人表示,回去后与国科院领导商量一下,看看能不能解决电推和激光相关的部分。
至于剩下的……基于港岛至伦敦卫星通讯的急切……戴英方面会与高卢、西德、意呆,或者欧洲航天局,谋求部分项目的合作。
这才对嘛,只有大家利益联通,才能在未来共同抵御来自于灯塔的压力。
真想把未来某付姓歌手的某首歌翻译一下,变成欧盟的盟歌……
三十一号到二月四号几天,曲卓分别拜访了牛津、帝国理工和曼彻斯特大学。
牛津就不用提了,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基于人工智的两场座谈会,都开的非常成功。曲某人还参观了牛津的物理学、工程学和空间实验室。
孙院长心心念念的“西德高级货”,工程学实验室里就有。还有很多他早就心心念念,却一直求而不得的好玩意呢。
其实剑桥也有,但曲某人不会特意提出想看一看,或“体验”一下。
他心里有数,那么大的饵撒出去,不需要任何特意为之,就有许多机会接触到需要的那些设备。
即便在戴英和高卢摸不到,后面去小日子的三菱、NEC和早稻田,也大概率有机会摸到。
所以,压根不着急……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