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5章 京师大学堂 3 (1 / 2)
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刘锝领命后,不敢有丝毫耽搁,第二日一大早,便带着人手,顶着凛冽的寒风,再次扑向永城县各处登记在册的学田。
这一次,他的目标异常明确,不再纠缠于今年的收成和账目,而是直指田亩本身。
他们仔细勘察每一块学田的地势、土质和排水情况。
结果令人心惊,正如魏忠贤所推测,这些学田十之八九都位于低洼易涝之处,有些地块甚至在冬日里仍能看到未完全退去的积水。
土壤因长期浸泡而板结、贫瘠,与“良田”二字毫不沾边。
刘锝找到几个负责耕种这些学田的老佃户,借着闲聊打听。
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蹲在田埂上,裹紧了破旧的棉袄,啐了一口:“这地?哼,就是个‘水牢’,种啥啥不成!年年指望,年年落空!”
“老伯,既然收成这么差,官府定的租子怎么交?这租子可是要给学堂的娃娃们呢……”刘锝试探着问。
老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麻木:“交?”
“交不上呗。”
“好在是学田,官府也不敢逼得太紧,怕坏了朝廷兴学的名声。”
“反正啊,听说朝廷拨了银子补这亏空,娃娃们读书也有官府管着,咱们嘛,也就是勉强糊口,混着呗。”
他指了指远处隐约可见的村落轮廓:“东头那边,原本听说有一大块好地,八十多亩呢,说是府城里面的张善人家的,早些年好像听说,让我们去种那里的土地,后来不知怎的,就没了影儿喽……”
老农的话说得含糊,但刘锝却听出了弦外之音。
村东头的好地“没了影儿”,而眼前这些低洼孬田却顶替了学田的名头。
还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。
张善人。
这似乎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。
他立刻安排人手,一方面继续核查其他学田与原始档案的差异,另一方面,他亲自带着两个精干下属,直奔永城县衙,调阅户籍和田产册籍,要弄清楚这个“张善人”究竟是何许人也。
在县衙户房书吏有些闪烁的眼神和堆笑中,刘锝很快查到了线索。
这位“张善人”原名张远,确是永城县人,祖上数代经营,积攒下不少家业,尤其是田产,在永城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。
约莫五六年前,其子张文彬考中了秀才,张家可谓是“耕读传家”有了指望。
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前程,张明远便举家迁往了归德府城居住,便于儿子结交文友、拜师求学,也能接触到更多府学的资源。
“这张明远名下,可曾有田产捐献或转卖记录?尤其是靠近村东头的那八十多亩好地?”刘锝盯着户房书吏,目光如炬。
书吏额角微微见汗,翻找着册子,半晌才指着一处记录道:“回……回大人,有记载。万历十九年,也就是四年前,张远确曾向官府捐献名下田产八十三亩,充作学田,当时县尊大人还予以褒奖,给了‘乐善好施’的匾额。”
记录清晰,时间、亩数都对得上老农含糊的说法。
捐献学田,这在当时是受到朝廷鼓励和地方嘉奖的善行,能博取名声,也为子弟科举积攒人脉和声望,对于张远这样儿子刚中秀才、渴望更进一步的家庭来说,是笔很划算的投资。
“那他捐献的,可是村东头那八十多亩上好的水浇地……”刘锝追问。
“你看册子上,册子上说是哪块,就是哪块,我也刚来,知道的也不多。”书吏的声音越来越低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