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
就在明朝众人既好奇又忧虑的心情中,画面亮了起来。

【大家好~】

【这一次,我们要讲述的这一场农民大起义,发生在明朝末年,不仅撼动了明朝的统治,还在最后切切实实摧毁了明朝的统治,尽管,后来明朝还剩下个南明,但是南明这玩意儿吧……】

【从这一场起义中,不同的人能够看到的教训和答案也不相同,比如说,有人从中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,并且从中找寻到后来者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;而有人则自觉把自己放在了朝廷的立场上,批评农民起义,还由此认为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。】

【这俩人具体是谁,大家应该都知道,后者就是某位大名鼎鼎的运输大队长。】

【总之,这一场农民大起义,规模巨大,影响巨大,所处的王朝背景也很有特色;同时,其内部的参与人员中,也有一群身份比较特殊的人,也可以算是这一场农民起义的特色……】

【这一场起义,自然就是明末农民起义,又叫做明末农民战争、明末民变、晚明民变。】

朱元璋、朱棣等人坐直了身体,神情严肃认真。

终于等来了!

大明,大明覆灭,不奇怪,但问题在于大明的覆灭缘由为何?其中有没有能够提前修补的地方?有没有能够提前做准备的地方?

之前的那些个故事中,其实有些时候隐隐约约含沙射影地提到了一些大明的弊病,可到底讲的不清楚,让人不能给出决断;现在,在大明的这个故事中,是不是就能得到答案了?

当然,这里面也有很大的风险——比如,如果有什么弊病被明确点了出来,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、也应该改正,但是朝廷和皇帝有自己的考量,并不打算改变……

那必然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怨恨。

虽然并不至于说立刻引发百姓们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浪潮,但是也会埋下隐患。

朱棣想到这里,只能叹气,他也不敢 保证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,所以,只能说,希望这上面点出来的弊病,要么是他这个天子、朝堂百官以及百姓们都认为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的,要么就是所有人都认为没办法改正的吧。

至于说那什么从中吸取的教训……

攘外必须先安内,这话没错啊!

如果内部不稳,那如何能对抗外部?内部乱成一团,那当然得先整顿好内部,然后才能再谈其他——就像是治理天下这件事情,你先得坐在这个位置上,能够稳稳坐住这个位置,那才能再谈其他的什么治理或者改变,不是吗?

至于说立场……那他朱棣当然就是朝廷的立场,是皇帝的立场!

不过,朱棣也能从这几段话中感觉出来,显然这故事是不赞同后者而赞同前者的——这倒也符合这故事一贯以来推崇农民起义的调调,不足为奇。

倒是分别持有这两个观点的两个人……前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概括,但也能看出来,又是一个鼓动百姓反叛朝廷的家伙,而后者,那就是站在朝廷立场上……似乎,这两个人还是同时存在的,貌似还很有可能就是敌人?

而从对这两个观点和人物的态度来看,是前者获得了胜利?

后者那个“运输大队长”的诨名,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的称呼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