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章 怀英,你给朕活着 (1 / 2)
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久视元年的秋风卷着洛阳城的落叶,簌簌扫过狄仁杰府邸的青石板路。
七十岁的狄仁杰坐在书案后,指尖捻着一枚通透的白玉镇纸,阳光透过雕花木窗落在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,那双手曾批阅过无数奏折、提过无数断案的朱砂笔,此刻却连镇纸都快握不稳了。
案头堆叠的卷宗还散发着墨香,可他看了没几行,眼前便阵阵发黑,只得闭目养神,耳边是廊下秋虫无力的嘶鸣,像极了自己这把老骨头里藏不住的颓唐。
他这辈子走的路,比洛阳城的朱雀大街还要长。从遣京使到当朝宰辅,从大理寺丞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案牍上的墨迹染白了鬓发,朝堂上的风波刻深了皱纹。
当年在大理寺,他一年断案万余起,桩桩件件明察秋毫,无人不叹服他的神思。
后来辅佐武曌,在酷吏横行的朝堂上护下多少忠良,又在李武之争的漩涡里稳稳撑起一根梁柱。
可如今,他连起身时都要扶着案沿喘半天,才惊觉这条路真的快到尽头了。
“老师,您又在歇着?”
清朗的声音从门口传来,苏无名抱着一摞卷宗走进来,青布襕衫上还沾着些尘土,显然是刚从外面查案回来。
他将卷宗轻轻放在案旁,见狄仁杰脸色发白,忙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:“没发烧,可是又头晕了?”
狄仁杰睁开眼,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眼底漾起一丝暖意。
苏无名刚拜师时还是个毛躁的少年,查案只知追着线索跑,常常忽略了人心鬼蜮的弯弯绕绕。
可这两年跟着自己勘破了湖州蜜蜂案、长安皮影戏案,如今已是眼神沉静、心思缜密,方才在卷宗里圈出的几处疑点,连自己都忍不住点头称是。
“歇会儿就好,”狄仁杰摆摆手,声音有些沙哑,“你方才说案情有新突破?”
苏无名眼睛一亮,立刻拿起卷宗翻开:“是城南那桩书生被杀案,学生查访到死者死前曾与吏部侍郎家的公子争执,那公子说死者偷了他的玉佩,可学生去侍郎府搜查时,发现那玉佩根本没丢,反倒是公子房里藏着死者写的诗稿,上头有几句骂权贵的,学生猜……”
他说得眉飞色舞,手指在卷宗上点划,阳光落在他认真的侧脸上,映得睫毛都泛着金光。
狄仁杰静静听着,偶尔插一句“那诗稿的墨迹新旧如何”“侍郎府的下人可有异常”,苏无名都能对答如流,连细节都记得分毫不差。
狄仁杰看着他,忽然想起当年的自己。
李承乾在两仪殿召见他,问起吏治,他也是这样滔滔不绝,连乡野村夫的抱怨都记得真切。
一晃眼,自己成了被人称呼“老师”的老者,而眼前的少年,正踩着自己的脚印,一步步长成能独当一面的模样。
苏无名说累了,端起桌上的凉茶一饮而尽,眼角余光忽然瞥见书案一角压着张粉笺,上头“拜师帖”三个字写得端端正正,落款是“卢凌风”。
他愣了愣,随即了然地笑了笑——这两年想拜入狄府的人能从朱雀门排到定鼎门,有勋贵子弟,有寒门书生,这卢凌风大约也是其中之一,不必太过在意。
他没注意到,狄仁杰的目光掠过那拜师帖时,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。
那卢凌风是范阳卢氏的子弟,年少成名,武艺高强,前几日在洛阳桥边斗杀了强抢民女的恶奴,百姓都赞他是少年英雄。
可狄仁杰看过他的卷宗,这孩子性子太烈,像匹没驯服的野马,如今自己这把老骨头,怕是磨不动他的棱角了。
“老师,您要是累了就回内院歇息,剩下的我来梳理就行。”
苏无名收拾着卷宗,轻声道。
狄仁杰点点头,由侍女搀扶着起身,走到门口时又回头看了一眼。
苏无名正低头在纸上画着案情关系图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像极了当年自己在大理寺断案时的模样。
他轻轻叹了口气,这关门弟子,没选错。
秋意渐浓时,洛阳宫的使者来得勤了。
每次都是宫人在府门前高喊“陛下有请狄国老”,狄仁杰却总是以“偶感风寒”推脱。
他不是不愿见,只是不知该说些什么。
武曌这两年越发急躁了。
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把持着内宫,朝堂上的老臣被排挤了大半,连李昭德都被贬到了岭南。
她派人送来的奏折里,有要为武氏立七庙的,有要废黜李旦皇嗣之位的,狄仁杰看着那些字,只觉得喉咙发紧。
他辅佐她,是因为她有治国之才,能让百姓安居乐业,可如今,她似乎忘了初心。
这日午后,使者又来了,说是陛下在万象神宫设了宴,务必请国老赏光。
狄仁杰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,沉默了许久,终是摇了摇头:“替我谢过陛下,就说臣今日头晕得厉害,实在动不得。”
使者走后,李元芳从廊下走进来,手里捧着件厚厚的狐裘:“狄公,天凉了,您还是回屋吧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跟着年,从那个青涩的护卫,长成如今沉稳可靠的千牛卫中郎将,最懂狄仁杰的心思。
“元芳,”狄仁杰望着宫城的方向,轻声道,“你说,陛下会不会怪我?”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