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2章 商议迁坟祭祀 (1 / 2)
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最后,大家多番权衡,敲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核心在于优先资助县学。
这是回报最高的投入,能直接提升林向安在全县的声望,同时培养出未来的人才。
思路是:缩小范围,聚焦重点。
暂时不搞覆盖面广、耗资庞大的“生活补助”。
那类项目长期投入大、管理繁琐,初期不宜铺开。
相反,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“英才奖励”上。
大部分钱都用来奖励岁考拔尖、或考中功名的学子。
这是“锦上添花”。
不但能激励最有潜力的精英,还能在全县形成轰动效应,更容易被人记住恩情。
其中最显眼的,便是“登科贺仪”。
中一个秀才,奖十两;
中一个举人,奖五十两。
这笔钱看似多,但一年也出不了几次,总支出可控。
而每一次登科,都足以引起全县热议,性价比极高。
同时,再绑定“安平经世讲坛”。
这类讲座成本极低,却能不断造声势,持续输出影响力。
只要坚持下来,很快便能成为乌程一大文化盛事。
至于优先聘用契约,几乎零成本,却是锁定未来人才的关键。
这样一来,只需最初的一笔“种子资金”,约五百两银子,就能把“安平育才基金”运作起来。
之后,每年再从商业利润中拨出一定比例维持即可。
用有限的金钱,买无限的声望。
这才是当前阶段最合算的投资。
*
其次是族学方案。
族学是培养“自己人”的核心阵地,必须做,但做法要更聪明。
不必另起炉灶,而是整合现有资源。
林向安可以出面,将林、王两族的族学合并升级为“林王氏塾”。
林家后代要入学,至少还得几年;
但他大姨、二姨家的孩子,也是要读书的。
到时候他出资聘请一位更有名望、水平更高的塾师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