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
“安南士卒每日餐食不需我朝提供,其自给自足。”

“因此演武前夕在其他诸国饭菜中下毒,便可使诸国与我朝反目!”

“啊?”

没有理会沈三石那满是诧异的表情,姚广孝片刻不停,继续说道。

“其二,安南学子老实本分,于城东民舍和我朝、诸国士子同饮同食。”

“若是他们能放把大火,烧毁城东民舍。我朝士子、诸国学子皆死于大火之中,届时我朝必将震动。”

“而接下来的时日,我朝也只能全力安抚朝中百姓、其他诸国。根本无暇他顾,更不可能出兵征讨安南。”

“其三!”

“微臣听闻此次参加演武的安南兵卒皆能熟说汉话,倘若他们混入百姓之中,煽动民怨,届时我朝必是被动,只能仓皇应对!”

听姚广孝说完,一旁的沈三石心中惊骇,已到极点。

他当真没想到安南竟能如此毒辣。

不仅挑拨大明与诸国之间的关系,更是在百姓、士林之中,给朝廷来上重击。

和此刻心中震撼达到顶点的沈三石不同。

朱标闻言却是饶有兴致的盯着姚广孝。

朱标的确相信安南此来用心叵测,可朱标却不相信,安南能做到姚广孝所说的程度。

毕竟手段阴毒的前提,乃是心思机敏。

想要完成这诸多设想的基本,也要有所实力。

朱标还真不信安南能如此自大,妄图以数千兵士便想搅乱大明。

“陛下,姚大人所言甚是有理,不可不防啊!”

沈三石已被姚广孝带歪,眼下满脸局促,赶忙说道。

而偏偏是方才推断安南用心歹毒的姚广孝,此时却显得格外平静,默默站在原地,等着朱标开口。

见此情形,朱标自然知道姚广孝这家伙乃是想要请命处置安南。

“道衍所言....”

“勿谓言之不预吧。”

“道衍!”

朱标实在想不出该如何评价姚广孝方才那番话,转而直接下令道:“朕命你督办此事,约束安南,小心生乱。”

“臣领旨谢恩!”

见姚广孝拱手领命过后,好像心愿达成一般,抬腿便要朝殿外走去。

朱标轻咳一声,出言提醒道:“你二人此来不是为了禀报陈家凹一事?”

“嗯......”姚广孝脚步一顿,随即满脸堆笑道:“沈大人处置有方,下官以为甚是妥当。”

“陛下....”

明白姚广孝这是迫不及待想要去处置安南,朱标笑着摆了摆手,便也让他先行离开。

而看着姚广孝离开的背影,沈三石却是有些茫然。

“沈卿?”

“臣在。”听到朱标的声音,沈三石猛地一顿,忙从恍惚中回过神来。

“陛下恕罪,臣只是....只是有些奇怪。”

沈三石叹了口气,继续说道:“不敢欺瞒陛下,臣与姚大人进宫之前,就如何处置陈家凹村民发生争执。”

“微臣以为那些村民终究是目光短浅的百姓,虽有过错,却罪不至死。”

“而姚大人主张除恶务尽,极言应当严惩涉案元凶。”

甚至在踏足谨身殿大门时,沈三石都做好准备要与姚广孝御前争辩。

可让他没想到的是。

姚广孝就好像是那狗熊掰棒子,一听说安南异动,便也将陈家凹一事彻底抛诸脑后。

“人有所好,沈卿不必在意。”

“前次安南谋臣柳思南来京时,道衍忙于他事,没能与其相见。”

“今安南使者柳自新来京,道衍自然不愿示放弃机会,意图好好跟他们比一比谋略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

沈三石听后这才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。

可朱标还有一句话没说。

似姚广孝这样的人,恐怕无时无刻都是在寻找旗鼓相当的对手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心中也是每分每秒都想要以谋略,完胜他人。

眼下安南使团心怀不轨,姚广孝自然迫不及待想要同安南交手。

“陛下!”沈三石收敛心神便也没有继续多想,转而禀报道,“陈家凹村民拿不出布衣巷地契文书,然其里正、宗族长辈却一口咬定陈家凹乃是他们的土地。”

“因里正、村老煽动其村百姓,蛮不讲理。”

“臣命鞭笞二十,聊以惩戒。”

“至于闹事村民,臣只是训诫一番,并未惩处。”

见朱标微微颔首,并未觉得他处置不当。

沈三石顿了一下,抬眸问道:“微臣斗胆,不知布衣巷是否继续翻修?”

“嗯?”

见沈三石眸光郑重,似还有什么想说。

朱标倒也没有急着表态,反而出声询问道:“沈卿以为呢?”

“微臣以为,布衣巷不可继续翻修!”

“一来,诸位国公拿出赏赐的山庄以作民房,庇护寒门学子,布衣巷没有翻修之必要。”

“二来,臣见陈家凹村老很是笃定,虽有胡搅蛮缠之嫌,然却也可能日久失查,地契文书只是一时寻不见。”

“若是布衣巷翻修过后,陈家凹村民拿出地契文书,届时怕也麻烦。”

“不错。”

“微臣还有一想,还请陛下定夺!”

深吸口气后,沈三石正了正心神,沉声说道:“因元末乱世,百姓离家逃难,无数土地无主,或被邻近乡民霸占。”

“似布衣巷这般,看似无主之地,却被邻村之人视作私产,当数不胜数。”

“再者。”

“倘若先前离家逃难者返回故土,见土地被占,却也容易引起纠纷。”

“所以微臣以为,朝廷是否应当着手规划土地,重新发放地契文书!”

“嗯.....”

闻听此言。

朱标表情微顿,看向沈三石的目光也复杂了起来。

诚然!

重新划定土地归属,以正其主,这的确是惠民利国之策。

朱标先前也曾想过。

只不过!

此事若想办成,却不是一日之功。

大明辽阔,百姓众多,似布衣巷、陈家凹这种情况,不下千万。

况且这个时代消息闭塞,上令不能及时通晓百姓。

哪怕是接到朝廷令旨,离乡百姓纷纷还家,那也最起码需要一年的时日。

朱标的确想过重新规定土地所属的问题,可因耗时耗力,便也就此作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