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
高要闻言,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了一些,但他还是追问道:“那你觉得楚军此举究竟是何意呢?”

萧何沉思片刻,分析道:“依臣之见,楚军此举无非是想拖延时间,让我们心生忌惮,不敢轻易进攻。同时,他们也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,或者是想观察我们的反应,以便制定更合适的战略。”

高要微微眯起双眼,脑海中快速闪过当前的天下大势。楚军新败,主力折损超过六万,其中包含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兵。据斥候回报,楚军统帅项燕在撤退途中连连吐血,可见此战对其打击之深。更重要的是,楚军赖以生存的粮道已被彻底切断,其囤积在彭城的三十万石军粮尽数被焚。这种程度的损失,绝非一两年能够恢复。

“若是联系魏军跟汉军的人是拥有十万铁骑的楚军,这两方说不定还会心动。”高要轻抚着城墙上的垛口,继续深入思考。魏国目前正忙于平定境内的叛乱,其主力被牵制在大梁一带;汉王刘邦虽然野心勃勃,但其势力范围尚不稳定,既要防范北方的匈奴,又要应对境内六国旧贵族的反扑。此时此刻,他们绝不可能为了一个已经失去战略价值的楚国而轻易出兵。

事实上,这场战役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看似置身事外的魏汉两家。楚军虽然战败,但也极大消耗了高要的军事实力。据战后统计,高要部阵亡将士达两万余人,伤者更众,军械损耗更是难以计数。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为魏汉两家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。高要深知,此刻的休战期对各方而言都是宝贵的喘息之机。

“给曹参、韩信传令,让两人安排好所部的各项事宜,各自返回咸阳,准备新朝的各项事宜。”这道命令的下达,标志着高要势力正式从战时状态转向政权建设阶段。

萧何与李钊相视一眼,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抑制的兴奋。“喏!”两人的应答声格外响亮。

他们等待这一刻实在太久了——从南郡起兵至今,整整十年余的时间,高要终于要在故秦的都城咸阳正式建立自己的王朝。

回顾高要的崛起之路,可谓一步一个脚印。最初在南郡时,他只是个拥有少量私兵还没有真正权柄的郡守。但他敏锐地抓住了秦末乱世的机遇,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政治军事决策,逐渐发展壮大。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,高要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。

高要的改革始于最基础的行政体系。他首先在控制的县城推行“三老制”,选拔当地有威望的长者参与政务,这一举措很快赢得了民心。随后,他又对秦朝的严刑峻法进行改革,将连坐制的适用范围大幅缩小,仅适用于谋反等重罪,这一改变使得百姓负担大为减轻。

在官员任免方面,高要开创性地推行“考绩制”。所有官员每季度都要接受政绩考核,内容包括辖区民生、赋税征收、案件审理等多个方面。这种制度虽然遭到部分旧官僚的反对,但却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。

军制改革更是高要的重中之重。他打破了秦朝的征发兵制,转而实行“府兵制”。士兵平时务农,战时出征,既保证了农业生产,又维持了足够的军事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他建立了明确的军功爵制度,使得普通士兵也有晋升的机会。

最艰难的还是朝堂官制的改革。高要决心以“内阁六部制”取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。这个过程耗费了整整数年的时间,期间遭遇了来自各方的阻力。首先是大秦旧部的反对,他们认为这是对秦制的背叛;其次是军中将领的疑虑,担心新的制度会影响他们的地位。

但高要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,逐步化解了这些阻力。他一方面保留了三公的荣誉职位,另一方面实际运作则依靠新设立的内阁。六部的设立更是精心设计——吏部由萧何主持,户部由张苍负责,兵部暂由曹参兼管,每个职位都做到了人尽其才。

在南郡时,高要虽然已经掌握实权,但始终以“一字并肩王”的身份示人。这个称号的精妙之处在于:既显示了他的实际地位,又在名义上保持了与公子高的君臣关系。这种做法与历史上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有异曲同工之妙,既给予了足够的尊荣,又维持了表面上的统属关系。

当时机成熟,高要选择咸阳作为正式称王的地点,这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决策。咸阳不仅是秦朝故都,更是天下中心所在。在此地举行登基大典,无疑是在向天下宣告一个新王朝的诞生。

“祭祀之礼当效法周制,而政务运作则依新规。”高要在筹备登基大典时如此指示。这个决定体现了他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执政理念。祭天仪式选用最隆重的泰山封禅礼制,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;而日常政务则完全按照新制运行,展现改革的决心。

随着战事暂告段落,高要立即将重心转向内政建设。他颁布的《休养令》详细规划了未来两年的恢复计划:免除受灾郡县三年赋税,鼓励垦荒,推广新式农具。更重要的是,他下令编纂《田律》,统一度量衡,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

在军事方面,虽然大规模战事暂停,但高要仍然保持着对于魏军以及汉军的高度戒备,第一,第二军团分别由韩信、曹参等将领统率,驻守在战略要地。同时,他还建立了完善的烽燧系统,一旦有警,可在短时间内将消息传遍全境。

对于百官的任命,高要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。除了原本各地的人才之外,同时提拔了大量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之士。这种新旧搭配的人事安排,既保证了政务的连续性,又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持续了整整接近三个月的时间。这不仅是形式上的仪式,更是确立新朝法统的重要过程。高要特别重视两个方面:一是对前朝宗庙的祭祀,显示其对历史传承的尊重;二是对新政的颁布,彰显其开创未来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