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5章 封赏 (2 / 2)
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宣称自己“奉天靖难,拨乱反正”,以此为新朝正名。
同时承诺赦免胁从,恢复秩序,安定民生。
市井流言被严密监控,稍有不利于新朝的传言,便立即扑灭。
皇长孙走投无路,最终自尽以求保留一丝体面。
他的心腹党羽,则被尽数投入诏狱,等待清算。
府邸尽遭抄没。
一切安定下来后,便是论功行赏。
宁远伯赵成梁受封“宁国公”,实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,成为新朝武臣之首。
这个“宁国公”的名号,既是延续,更是提醒。
功勋虽盛,却已在制衡之中。
在宁国公的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,进行分权。
扶持其他功臣,与宁国公形成微妙制衡。
文官系统才是最难的:既要清算,又要招安。
他一面拉拢中间派和降臣,维持官僚体系运转;
一面引入旧部与藩地幕僚,逐步重整朝堂。
然后重用文官来制约武将集团。
至于林向安,新帝在公开场合的定调十分讲究:
“浙江举子林向安,虽身无官职,然国难之时,能挺身而出,
联结乡谊,筹粮赈灾,安定民心,其行可嘉,其志可表!
更兼其明辨忠奸,于戡乱有功,特此褒奖,以为天下士民之表率!”
这番话分寸拿捏得极好。
定性地为“士民表率”,而非“功臣”,避开了官职封赏。
强调其“筹粮赈灾、安定民心”的功劳,将其在权力斗争中的关键作用模糊化、道德化。
“于戡乱有功”一笔带过,心照不宣。
御笔亲书的“义冠东南”匾额,被敲锣打鼓送往重建中的浙江会馆。
这是至高无上的政治荣誉,等于给整个浙江商帮贴上了“皇商”般的护身符,价值连城。
最直接的财富赏赐,金银绢帛无数,足以让林向安完成所有他想做的善后工作。
同时还有一道“空白敕令”, 这是最关键的隐性赏赐。
是私下通过宁国公赐给林向安一道盖有玉玺的空白文书,上面写着他有权“于两浙之地督办粮盐事宜”。
这是一种无形的特权和政治背书。
在他未来需要时,就能填上内容,变成一道圣旨。
此外,新帝还托人传话:
“林先生乃国士,暂且静养。待他日金榜题名,朕必于朝堂之上,虚位以待。”
这是对未来的承诺。
给了林向安一条光明正大的仕途通道。
不以投机之名,而以科举之身,入主庙堂。
这一连串赏赐,让林向安瞬间明白,为何历代开国元勋,哪怕明知凶险,却仍前赴后继,死心塌地。
自己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,竟也能得此丰厚回报。
那么那些真正握兵权、定乾坤的大功之臣,又该能分到怎样的一块蛋糕?
难怪人人趋之若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