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看文学网www.laikanwx.com

林园与族学建设: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现有宅院太小,也不便扩展。

必须另寻地皮新建宅邸、祠堂、学堂,费用约3,000-5,000两。

合计约:8,000-13,000两。

捐产立基,也就是安平育才基金,也可称义庄。

捐赠一千亩良田,价值约25,000两。

五间店铺得是核心上等铺面,价值约5,000两。

资产价值约30,000两。

这部分属于资产转移,不是现金流出。

相当于换取声望和政治资本的一次性投资,基金未来能自给自足。

*

流动资金,也就是循环使用的本金。

这是整个生意最烧钱的地方,也是需要借贷的核心部分。

采买本银,这是最大的成本。

要保证两条主要线路(江南-京师)同时运转,至少需要备足可供2-3个批次运输的粮食货款。

倘若一个批次采购5万石粮食,每石收购价一两,一个批次就需要5万两白银。

准备2个批次的本金,就是 10万两。

最保守的估计,要大规模运作,本金需在 15-20万两级别。

其次运营成本,也就是人工舟车:

薪酬:掌柜、账房、伙计、镖师等一大群人的工资。

运输:雇佣漕船、车马的运费是笔巨大开销。

打点:沿途各级官府的“常规孝敬”。

虽然有关照,但也不能完全不花。

每年至少需要 5,000 - 10,000 两,作为运营开支。

撇开安平育才基金,初期启动现金总需求估算

一次性投入取中间值10,000两。

采购本金100,000两。

运营准备金10,000两。

就得准备120,000两白银。

赵泽这边准备了一万两,林向安加上手里的钱,还得从家里拿一部分,凑够一万两。

本金两万两,作为启动资本和信用证明。

*

一部分资金可从民间借贷筹得:以商号信用作抵押,从钱庄拆借五万两。

上游方面,可以与江南粮商达成赊购协议,只需支付三成定金,约三万两,即可先行提走价值十万两的粮食。

下游则能与京师买家谈妥,提前收取两万两订银。

这样一来,资金链便初步贯通。

看样子,只要家中事务妥善安排,林向安就得立刻赶回京城,去拓展买方市场。

不过,他如今最大的资本,并非手中银两,而是“信用”。

关键在于如何适时地把自己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传递出去,用此作为背书,换取更多信任与借贷。

赵泽带来的那位师爷,经验老道,替林向安梳理了几个积累田产的方向。

第一条路,是抄底“绝户产”与“罚没官田”。

本地若有大户因拖欠粮税、卷入官司,其田产往往被官府抄没,变成“官田”;

又或某家绝了后嗣,田产需由官府公开发卖。

这种田通常是成片抛售,价格远低于市价。

当年林家买下那两百亩田,就是这般得来的。

不过,这类机会需要消息灵通,提前布局,且可遇不可求。

第二条路,是接受“投献”与“寄名”。

许多中小地主或自耕农,为逃避徭役税负,常自愿把田产“寄名”到举人名下。

地还是自己种,但名义上归举人,每年交纳一笔“保护费”。

林向安若能运作,可与这些人家谈判。

让他们把田产真正过户给义庄,再由义庄签订“永佃契”。

这样一来,农户世世代代拥有佃权,只需缴纳低廉且永不加增的租子,子弟还能优先享受义庄的资助。

几乎不用花钱,便能稳稳拿到土地所有权。

对他们而言,放弃名义所有权,换来税赋的减免和子孙读书的机会,实属稳妥。

此法最合林向安之意。

但他名下已有寄名田,多出自王氏宗族,若要真正动用,必得王老爷子和整个宗族首肯,难度不小。

毕竟土地是大家保命的东西,轻易不肯答应的。

第三条路,是购买“圩田”,投资“开荒”。

江南水网密布,常有围湖造田之举。

若出资组织人力,修水利、筑圩堤,便可开出大块新田。

这类田地初时价廉,但需数年养护,方能变成真正的良田。

长远来看,虽不失为一条稳妥的积累路径。

但耗时过长,眼下难以解燃眉之急。

林向安听完,心中不得不承认,这一整套规划极好,他甚至愿意为此长期投入。

只是眼下资金有限,还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举措。

商铺容易,但田产实在麻烦。

这些方向,可以列入长期蓝图,日后循序渐进地落实。

而短期之策,却必须换个思路:

用最少的钱,撬动最大的社会效益与声望。

既然无法一味堆砌资产,那就只能靠巧妙运营,营造影响力了。